发布日期:2024-02-04 09:39:32
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(2023)建议每天摄入动物性食物120~200克,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。
我们都知道河鲜与海鲜营养价值高,可适当进食,滋补身体,但也有禁忌,如果补不对,也会有大问题。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怎么看吃河鲜、海鲜这件事儿?怎么才能吃得更健康呢?下面介绍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河鲜、海鲜,还有中医对它们的认识。
几种常见河鲜(海鲜)的中医认识
鲤鱼。甘,平。入脾、肾经。《本草纲目》:“鲤,其功长于利小便,故能消肿胀、黄疸、脚气、喘嗽、湿热之病。”《本草拾遗》:“主安胎。”《食疗本草》:“鲤鱼,可去脊上两筋及黑血,毒故也。”所以吃鲤鱼要注意,要清洗干净,有些部位有毒。
鲫鱼。甘,平。入脾、胃、大肠经。《医林纂要》:“鲫鱼性和缓,能行水而不燥,能补脾而不濡,所以可贵耳。”功效:健脾胃,止消渴,理疝气。
蟹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螃蟹咸,寒。入肝、胃经。主胸中邪热结痛,通胃气,调经脉。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补骨髓,滋肝阴,充胃液,养筋活血,治疽愈核。”
虾。《饮膳正要》言:虾,味甘,有毒。多食损人。无须者,不可食。《本草纲目》言:虾甘、温、有小毒。《本草备要》言虾甘温。托痘疮。下浮汁,吐风痰。
鳖。味咸,有毒。主胸中邪热结痛,通胃气,调经脉。《日华子本草》:益气调中,妇人带久,治血瘕腰痛。《日用本草》:补劳伤,壮阳气,大补阴之不足。《随息居饮食谱》滋肝肾之阴,清虚劳之热,主脱肛,崩带,瘰疬,症瘕。
鳝鱼。甘,温。入肝、脾、肾经。祛虚损,除风湿,强筋骨,止痔血。
中医建议如何吃
蔬、果、鱼、畜等皆为食又为药,善用之,食之有度,既得之鲜美,又得之养身。
蟹。蟹是秋令美食,生烹、盐腌、糟收、酒浸都各具风味,洗净、熟透为宜。且性味咸寒,忌与柿子同食,常以姜醋蘸食,既增鲜味,且减寒凉。外邪未清,脾胃虚寒及宿患风疾者慎用。
虾。《本草备要》言虾治中风之症的吃法:以虾半斤,入姜、葱、酱料水煮,先吃虾,次吃汁,以鹅翎探引,吐出痰涎,随证用药。
鲫鱼。《食医心镜》:脾胃气冷,不能下食,虚弱无力:鲫鱼250g细切,起作羹,沸豉汁热投之,着胡椒、干姜、橘皮等末,空心食之。《活人心统》:消渴饮水:鲫鱼一枚,去肠留鳞,以茶叶填满,纸包煨熟,食数枚。
鳝鱼。《山民方食》:鳝鱼加金针菜共煮治足痿无力。《便民食疗》:鳝鱼煮食治内痔出血。鳝鱼还有偏方,鳝鱼血外涂治面神经麻痹,左斜涂右,右斜涂左,有一定功效。但注意凡病属虚热者不宜食。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时病前后,疟、痢、胀满诸病均大忌。”
鳖。《纲目》:鳖性畏葱及桑灰,凡食鳖者,宜取沙河小鳖,斩头去血,以桑灰汤煮熟,去骨、甲,换水再煮,入葱、酱作羹食乃良。
健康吃海鲜,懂得搭配很重要
海鲜在中医上多归为寒性,许多人吃完海鲜后会出现胃寒、胃痛、腹泻等症状,因此吃海鲜时建议佐食一些温热的食材如生姜、紫苏、花椒、辣椒等调料,食材上还可以搭配豆腐、白菜等。
大黄鱼
搭配:豆腐、青蛤
大黄鱼是一种补益海鲜。它的营养滋补作用很强,以前经常用于眩晕和血虚的食补方。
大部分鱼类都是补脾胃,而大黄鱼不仅能补脾胃,还能补肾。
但是单吃大黄鱼过于滋腻,多吃容易瘀而化火,同时易引发内热和外热。
所以我们可以搭配青蛤、豆腐,青蛤味甘、性寒凉,具有化湿、化痰的功效;加上豆腐清热,能清肠胃,可以缓解大黄鱼引起的内热。
虾
搭配:大白菜
无论是河虾还是海虾,都有通督壮阳的功效。但是对虾质地燥湿,容易导致火旺,多吃可能伤胃,引起胃病。
所以吃虾还需要和一样食材搭配,那就是大白菜。中医认为,白菜能开胃、生津,性平,跟虾是绝配。
海鲜+啤酒=健康杀手
有许多人大口喝啤酒,大口吃海鲜。这是非常伤害身体的吃法,尤其是对于尿酸偏高的人来说。
这两者在体内均能产生大量的嘌呤类物质,加速尿酸的生成,极易造成高尿酸血症。
吃海鲜可以适当饮用一些白酒、黄酒,本身存在高尿酸血症、痛风等疾病的人群也应注意限食海鲜产品。
中医肿瘤专家李忠教授表示海鲜一直是餐桌上的滋补佳品,不仅味道好,营养也丰富。不过海鲜大多为生热的发物,适宜和其他食材搭配食用,还要注意控制食用量。